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瓶颈制约,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工业大学国际事务处处长檀结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阶段我国战略科技力量捉襟见肘,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檀结庆说,2020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1年要重点抓好八大任务,其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列为八大重点任务之首。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严峻,补短板强弱项的时代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崇高使命也因此变得更加迫切。”檀结庆如此认为。
“弥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短板,解决‘卡脖子’技术,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需要固本强基,精心培养大量高层次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理工科专业的博士毕业生正是未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生力军。”檀结庆分析指出,目前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模式中,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依据的是一种数学测算模型,该模型是以学位点、科研经费、师资水平、科研平台和成果效益等5个一级指标、20多个二级指标等客观数据为基础构建的,并考虑论文抽检结果、学位点评估结果等引导性政策指标。“这种招生计划管理模式在特定时期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然而,在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大变局中,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这种模式亟须改进。”檀结庆为此提出三条建议。
——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模式,指标测算模型既要考虑目标导向,也要考虑问题导向,应将国际环境变量纳入综合测评体系中,使得一部分STEM专业优秀硕士毕业生能够拥有在国内继续深造的机会。
——逐步淡化工科院校年度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模式,较大幅度增加工科院校博士生招生指标。
——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学位教育“放、管、服”改革,允许人才培养水平高、毕业生质量好的工科高校在核定办学规模内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主调整和确定博士生年度招生计划。